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会计、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,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。“立信”之名源自《论语》“民无信不立”。学校起源于著名教育家、会计学家、“中国现代会计之父”潘序伦先生1928年创办的立信教育事业。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,学校被业界誉为“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”和“未来金融家摇篮”。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2011年获得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(MAud)授予权。2018年学校被列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高校,2022年通过AACSB(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)认证,是境内首家通过该认证的地方财经院校。
学校拥有顾唐路、中山西路、文翔路、上川路等校区,占地面积1700余亩。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9000余人,硕士研究生450余人。学生就业状况良好,被教育部评为“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”。
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着力培养具有“诚信品质、实践能力、创新意识、国际视野、数智素养”的高素质应用型财经人才,不断彰显“诚信为本、学验并重”的办学特色。共有15个二级学院,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40个本科专业。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,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(会计学),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10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3个上海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,13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。入选首批“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”,是首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“整体试点校”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。金融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,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。1个项目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。
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,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。现有教职员工1630余人,其中专任教师1250余人,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00余人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20余人,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和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占三分之一以上,具有“双师型”资质教师占二分之一以上。学校在业界、学界聘请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客座、兼职教授。2021年,获批“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”。2023年,入选上海市职业教育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训基地。
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兴校之源,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级。紧密对接金融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,面向专业服务、金融服务、数字经济、城市治理等行业需求,重点布局数智会计审计、新金融与金融科技、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等领域,以会计学、金融学为核心,推动经济管理类学科与人工智能、统计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。现有工商管理、应用经济学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。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,2个上海高校智库,6个上海市级研究机构(平台)。主办的《会计与经济研究》入选CSSCI来源期刊,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》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。
学校坚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,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深耕诚信文化品牌,发起成立全国高校诚信文化育人联盟。深化文明校园建设,多次荣获“上海市文明单位”“上海市文明校园”。弘扬会计历史文化,建有全球第一家会计专业博物馆——中国会计博物馆,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以“会计”命名、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出版社——立信会计出版社,获评“最具学术影响力出版社(经济学学科)”、入选“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”。坚持五育并举,上海市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落地我校,学校星海艺术团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,击剑、女子足球队获批上海市高水平运动队,跆拳道、赛艇和龙舟等成为学校体育特色运动项目。
学校坚持开放办学,深化国际交流合作。与国(境)外1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,与丹麦IBA国际商业学院合作共建商务孔子学院,与欧盟高校合作开展“伊拉斯谟+”师生流动计划。加入中国-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、东南欧及黑海地区经济类院校联合会等各类中外财经教育联盟。
展望未来,学校立足浦江之滨,扎根中国大地,努力建设国际知名、国内有重要影响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。
(内容更新至2025年9月)